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关闭

    耀中幼教学院两岸三地幼儿STEM教育研讨会演讲精华录

    微信精彩文章

    2021 年 07 月 06 日

    10 : 00

    • 以下文章来源于耀中耀华国际教育


      5月15日,在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支持下,耀中幼教学院举办了两岸三地“幼儿STEM教育的优质实践”线上研讨会。


      研讨会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园长张俊、台湾清华大学幼儿教育学系荣誉退休教授周淑惠和香港耀中幼教学院助理教授、赛马会“智·幼·趣”计划项目联席总监陈裕荣担任主题演讲嘉宾。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幼儿STEM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看法。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演讲内容精选,希望对关心此话题的老师和家长有所启发。


      主题演讲
      幼儿园STEM教育实践探索
      主讲嘉宾:张俊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园长,香港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早期儿童科学教育、早期儿童数学教育。


      STEM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STEM代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但如果仅从字母代表的含义去理解STEM教育是不够的。张教授认为,STEM是一种教学内容,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STEM还是一种升级版的科学教育,它不是就科学论科学,也不是为科学而科学。过去我们把科学的课堂看成是孩子学习科学概念的场所,但是在今天看来,它更是检验和运用科学概念来解决问题、解释现象的场所。


      举个例子,幼儿园的小朋友想造一艘可以浮在水面并且能够前进的船,那么孩子就得去观察、探索、理解沉浮的现象,然后运用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材料,并且借助工具把材料粘合起来,完成制作。这就是在一个以工程探索为主的STEM活动中,理解规律并且解决问题的体现。


      因此,科学教育应该走出科学课堂,走出科学概念本身,跟孩子的实际生活发生更多联系,让孩子在用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STEM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为什么在今天,从美国到中国,从大学到小学乃至幼儿园,从官方到民间,都越来越关注 STEM教育?


      张教授认为这背后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STEM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即使是幼儿园的孩子,也需要被播下STEM的种子。而幼儿园教育最大的挑战就是在当下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社会培养公民。


      张教授认为,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可以归结为四大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这些能力都是STEM教育所指向的目标,与STEM教育的特征也有内在联系。


      STEM教育的特征
      那么,STEM教育有哪些特征呢?当今学界的共识是有六大特征,分别为:
      有意义的学习
      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高级思维能力
      从失败中学习,反复地设计
      跨学科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
      团队学习


      针对这六大特征,张教授做了进一步阐释。“有意义的学习”意味着STEM教学解决的是真实的问题,不是虚构的问题,且问题是具有探究意义并且对孩子自己有价值的,是孩子愿意主动投入的。比如是 “我想要做这个船”,而不是别人让我做这个船。


      针对第五点“以学生为中心”,张教授强调,很多幼儿园往往在实践中忽视了STEM活动应该是孩子自己设计、自己面对挑战、自己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教师给孩子设定问题,让孩子一步一步照做。


      STEM教育的实施
      从宏观理念上理解了我们为什么要做STEM教育之后,那接下来就是怎样做的问题了。


      张教授认为在此问题上核心有二:一是以专题研习为主导形式,二是将STEM元素融于游戏及生活活动中。


      为什么主张以项目活动作为STEM教育的主导形式?原因也在于这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是从孩子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出发,都强调“生成性”,而不是老师预设的学习活动。


      一般来说,项目活动在大班开展,成效会丰富显著,然而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项目活动又该如何开展?


      张教授认为,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把STEM教育理念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特别是过去可能我们不太关注的工程思维和工程活动。制作是儿童的本能,即使孩子做出来的东西可能不是那么牢固、那么美观,但并不影响孩子享受制作的过程。


      幼儿园的STEM教育可能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高深,一定是要用高科技,一定要买昂贵的设备,也不是说幼儿园又要多出一个叫做“STEM”的教学科目。


      如果那样就是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而且,如果仅仅是把STEM作为一个科目来教,把它和幼儿园的整体课程及孩子真实的生活和游戏割裂开来的话,也就违背了STEM教育的初衷。


      总而言之,STEM教育不该是孤立于儿童生活之外的,它更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



      做好STEM教育,需要我们的老师有STEM教育的素养,能够在跟孩子共同生活和游戏的过程中,有一种敏感的STEM教育的意识,知道如何把思考的机会留给孩子,激发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问题


      耀华国际教育幼儿园重庆融科园和南京鹤琴幼儿园的老师也在下午的分论坛分享了他们在幼儿园进行STEM活动的一些尝试。


      主题演讲二
      幼儿园STEM教育之实务问题探讨
      主讲嘉宾:周淑惠教授
      台湾清华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所教授(荣誉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麻州大学教育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幼儿STEM教育、探究取向主题课程、幼儿科学教育。


      STEM是什么?
      周教授认为STEM是孩子们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透过工程(设计、制作、精进)程序,自然结合科学、技术、数学甚至人文艺术学科,运用制作物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工程是STEM的核心。


      为何要实施STEM教育?
      周教授的看法是,STEM教育所提倡的探究力、创造力和合作共构力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这些是可以迁移的能力,也是未来时代的能力,更是强化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同时,好奇是孩子的天性,STEM教育的核心——探究,也顺应了孩子的天性,我们需要在孩子大脑发展的关键期给孩子探索的机会。


      STEM教育的入门
      STEM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在于幼儿园要有探究取向的主题课程,这是软体基础。


      硬件基础在于,要有STEM探索的物理空间,包括室内的区角环境、玩教具、户外等。这些物料不需要很贵,生活中简单的物品也能玩出很棒的课程品质。


      其次,在课程框架方面,要鼓励孩子在环境、生活与游戏中探索,解决遇到的问题。


      周教授提醒,容易被人忽略的户外游戏其实跟STEM教育关系也很密切,沙子、水等户外自然元素都是很好的探索物。


      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是,STEM探索是不是一定要是生成式的课程?我们注意到生成式课程给老师的压力很大,比如玩陀螺,老师可能自己都没玩过,要带领孩子去面对游戏中的问题就比较困难。


      周教授建议,可以有另一个途径——预设课程。她认为,如果老师能够在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把小朋友在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预想一下,也不失为开展课程的方式。


      还可以巧妙借用绘本,让孩子进入绘本情境去解决问题,这个方法在国内外的幼儿园课程中都得到了颇多的运用。比如,某本绘本里有一个情节是,王国发生了干旱,很需要水,这个时候可以通过什么办法让水从别的国家流过来?这就涉及科学原理,也是一个工程的问题。


      STEM课程设计的误区
      周教授接下来分享了她在指导幼儿园做STEM课程时遇到的典型误区。


      第一,活动没有探究性。我们太习惯主导、灌输、告诉孩子每一步要做什么,没有做到引导孩子去思考、探究和确认目标。


      第二,因为迷思误区而引发的设计问题。生成性的课程是理想,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压力很大,所以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其实很多活动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比如有的老师要带孩子进行科学实验性的活动,她可能就拿出芯片,插入一个装置,灯泡就亮了。但这真的是实验吗?这只是教师主导的活动,根本不具备实验的要件——孩子预测,然后用行动去验证预测。


      第三,为制作而制作。我曾经问过老师,制作这个的目的是什么?对方回答,反正STEM就是要产生制作物嘛。但其实制作的东西并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第四,忽略统整性。比如科学就是科学,并没有结合工程等其他领域。


      第五,未能进行合理的鹰架引导。因为老师太“周到”了,所以想不到鹰架引导。(编者注:鹰架教学,又称鹰架理论、支架式教学,指学生在学习一项新的概念或技巧时,透过提供足够的支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第六,错误认知结构。这个指的是老师可能在科学概念上还需要专业成长,比如很多老师可能都不知道蜘蛛、蜈蚣不是昆虫这些基础知识。老师自己需要多积累科学背景知识,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要清楚。


      第七,不了解幼儿发展水平,活动难度不适合。比如让小班孩子去做轮轴,这个就太难了。


      第八,太想展示成效。带着这样的心态就会容易变成老师主导。我的建议就是回归幼儿,一步一脚印。


      STEM课程的实施和互动
      周教授认为,实现互动的鹰架在STEM课程设施中非常重要。而评量是搭鹰架的核心。搭鹰架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比如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策略、暗示、提问、鼓励,直到最后鹰架慢慢地退出。


      周教授还给老师们提出了STEM活动实施和互动的六个建议:
      引起动机——提出情境让幼儿设法以制作物解决问题
      预备能力渐进的挑战
      强化活动的探究性
      提供合适的鹰架指导
      做好设计三步骤(选定问题-绘探究图-分析STEM成分以提供合适的鹰架引导)
      尽量设计小组、个别区角活动


      在分享的最后,周教授总结道,做STEM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生存于人工智能时代能“带得走的能力”——探究、创造、合作共构能力。当孩子从小习惯了探究、创造,大了就会懂得如何迁移到新的情境,从而解决新的问题。


      周教授指导的台湾幼儿园团队也在下午的分论坛中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主题演讲三
      走出课室:幼儿STEM数码化学习
      主讲嘉宾:陈裕荣博士
      香港耀中幼教学院助理教授,牛津大学博士,香港赛马会“智•幼•趣”计划项目联席总监,主要研究领域:幼儿STEM教育、幼儿语言发展。
      *注:陈博士演讲语言为英文,下文为中文翻译节录


      STEM教育的四大趋势
      陈博士首先分享了他的团队关于STEM教育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他们分析出了STEM教育的四大趋势:
      未来教育是如今STEM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脉络
      工业4.0时代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挑战
      我们同时遇到一个新的机遇以让下一代有能力迎接工业4.0时代的到来
      我们需要做好迎接数字时代的准备


      未来的数字时代,许多工作都将会被机器取代。我们应该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做好准备,使得他们有能力面对日益变化的时代?


      很多人可能想的是让孩子学习最新的云端解决方案、物联网和5G等高科技知识。但陈博士认为,我们成人该做的,不只是帮孩子做好准备,而更应该是尝试去改变我们自己的心态,也就是说,家长是否已经有了正确的心态去跟自己的孩子一起探索STEM相关的概念。


      成人在STEM教育中的重要性
      为什么不直接装备孩子,而是成人?


      比方说,我们想要改善一个孩子在STEM方面的表现,许多传统的做法是准备一些课程、教科书给孩子,但这样做其实是限制了小孩的发展,尤其是传统的幼儿园对待孩子的方法,小朋友还不到六岁,很多时候,他们的能力还不足以去阅读材料、与人沟通、解决问题、理解他人想法、控制自身情绪,因而有时候直接针对孩子的方式是效用不高的。


      那为什么针对成年人的、间接的手法会成功呢?因为家长、老师最理解孩子。


      在我们最近的调查中,我们原本假设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成人,越会有自信心去帮助孩子进行STEM教育,但结果是相反的,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不是STEM方面的专家,他们感觉自己做不到。


      但是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成人对STEM的态度和信心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孩子对STEM的态度。成人从STEM心态上准备好,自然对孩子进行STEM教育时能事半功倍。


      赛马会“智·幼·趣”计划的理念
      因而,我们的计划初衷就是帮助家长、教师成长,建立“家校社区网”共同促进幼儿STEM教育理念的推广。


      我们会提供不同的工作坊给老师和家长,也看得出老师、家长、社区需要这样的帮助,通过更多这样的训练,成人将会有更好的的态度、知识、技能、效能,最终推动孩子教育的成功。


      在下午的分论坛中,陈博士带领的赛马会“智•幼•趣”计划团队也分享了他们在“教师发展”、“STEM资源设计”以及“家校社区共建”方面目前的进展。


      耀中耀华国际教育汇聚中西文化精萃,是立足香港的全球教育先驱,自1932年创校至今,耀中耀华一直为香港、中国内地乃至世界创造教育新范式。


      旗下耀中国际学校、耀中幼教学院、耀华国际教育学校、耀华国际学校、耀华国际教育幼儿园、耀华婴幼儿教育中心和耀华婴幼儿探索中心,正为全球过万名师生提供优质教育及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