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关闭

    艺展论坛 | 临港耀华学子对话艺界大咖

    学校新闻

    2024 年 01 月 04 日

    16 : 47

     

    *文 | 临港耀华艺术组组长:Ms Agnes

     

    23/24 A-Level 艺术生自选作品展 · 论坛回顾 

     

     

    「 交 融 边 界 」

    Merging The Boundaries

     

    2023-2024“交融边界”A-Level艺术生作品展开幕仪式下午,我们举办了本次展览的开幕论坛。本次论坛由艺术组Agnes老师召集,A-Level艺术生们参与筹备与策划组织,A2年级Christin Zhu和AS年级Eric Zhu两名同学担任担任论坛主持,并荣幸地邀请到:

    •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学院公共艺术管理工作室主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画廊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李勇老师
    • 器山品牌创始人及艺术总监、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潮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促会国潮艺术专业委员会上海基地负责人徐巍老师
    • 耀华时尚设计总监、世界知名时尚设计大师、范思哲首位华人设计师、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Mr. David Leung

     

    诸位业界大咖共同担任论坛现场特邀嘉宾。与此同时,现场的家长嘉宾包括:

    • 中濠集团执行董事、民建上海临港委员会主委、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田富钛先生
    • 临港耀中幼儿部家长、毕业于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博物馆学,专业从事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学者高子涵女士
    • 国际教练协会认证的专业教练和高管教练、悦倍教练中心创始人、曾任多家外企亚太区人力资源负责人的康晓丽女士

     

    本次论坛共设三个环节:艺坛论道、圆桌对谈、共续蓝图,分别以嘉宾分享、自由对话、总结致敬的形式交流艺术与学术,增进临港美育合作的情谊。

     

    论坛开始,由主持人Christin Zhu和Eric Zhu两位同学欢迎大家的到来,共同探讨艺术的魅力与价值。他们也向长期以来持续探索艺术的世界,致力于传播艺术智慧,为艺术圈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文关怀和创作激情的嘉宾们表达问候。

     

    艺坛论道的篇章中,徐巍老师介绍他在多年专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临港创办了器山书局,承载了他以艺术项目服务社会发展的理想。器山书局拥有一千四百多平方米的空间,除了图书收藏,还有徐巍老师个人二十多年古代陶瓷的收藏,藏品时间跨越5000年,上至史前仰韶文化,下至宋元。器山书局每周举行公益艺术沙龙不仅服务临港美育,也为临港所有的设计师与艺术家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临港美育可以以高校等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打通大中小学教育边界,共享设施与人文资源,与此同时既有世界性的视野,又以对国潮东方元素的重视避免文化均质化,这本身非常值得期待。

     

    Mr. David Leung通过他自身的经历向同学们传授了学艺之道。在Mr. David Leung的学生时代,他想要学习艺术的心愿并没有得到家里父母的直接支持——他的父亲从理性的角度认为艺术学习之后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对个人发展而言具有不稳定性的因素,因此他听从父亲的建议学习了建筑。然而建筑专业的学习反而使Mr. David Leung更坚定了要学习时尚设计的想法,转而从时尚产业与管理的门径进入到了艺术领域,在纽约的时尚圈做出自己的事业。他以此来告诉同学追求艺术理想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念,也需要合适的方法。

     

    随后Mr. David Leung为同学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深刻认知自我,“我”之为“我”来自与自我日常思考与经验的点点滴滴,也来自于对自己的每一次慎重的选择。如果没有“自我”觉知,那么一切的艺术技巧都是空泛而没有内心的;正是有了“自我”觉知和深层共感,艺术的语言具有穿透能力而打动人心。其次,要建立国际视野。国际视野并不与日常观察相矛盾,而是指对外在经验的汲取。艺术是内在心灵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内在会导致“自我镜像”式的封闭,而向外观察才会感受到启迪与灵感从而突破自身的有限。最后是建立文化认同,同学们也许现在会对西方文化充满好奇,但想一想,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与传统是一份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独特宝藏。陈保琼校监多次建议在课程中融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儒家哲学与当代时尚一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吗?未必,在这之间的文化张力就可以启发出很多的创作灵感。他希望大家珍惜今日拥有追逐艺术梦想的幸福,并不断为之努力。

     

    中央美院中法学院的李勇老师为我们介绍在公共艺术视野下的“走向崇高”的观点。公共艺术首先关注地域文化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性,前提是普通大众对公共艺术有明确的感知性。从有人类开始,就伴随着公共艺术的出现,只不过当时被理解为一种记录与痕迹,比如雅典卫城和狮生人面像等,它们具有“崇拜”的意涵和磅礴的气势。我们从创作的角度看可以关注到两个维度:场景图像和空间叙事。在古老的时代,艺术家面对一个形象的时候试图去模仿它,或描绘一个故事,比如再现一个狩猎的场景。这种手法至今有所沿用。而到现当代,艺术家更倾向于用基于空间的一种逻辑叙事作为创作的逻辑,例如布朗库西的作品《新生》来自于他对主要的形象的提炼和对次要元素的分离。我们看到它就是一个卵型,回到生命之初的一种状态,艺术家的抽象空间提炼帮助形体获得一种或深或浅的距离感,和自我精神状态的自由,这就是走向崇高的一个范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公共艺术真正介入到当地的一个文脉和现实的一个社会情感和时代洪流的精神当中的一种崇高性,比如林璎设计的二战老兵纪念碑,从字符与材质的本身唤起一种纪念碑性的心理经验。最后,希望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艺术热爱艺术,共同推动艺术繁荣的发展。

     

    圆桌对谈的环节,家长嘉宾康晓丽女士表示,同学们的作品特别能够引发感思,因为题材很广,形式很多。特别是Jeremy同学的摄影作品给人很深的印象。

     

    Jeremy同学分享道,学校体育场工地正常来说学生是进不去的,当时我们预约和几位老师一起进去看,需要了解清楚就他们的图纸和未来的一些规划用于报道撰写。Jeremy当时发现从远处和近处看工人劳作有不同的感受。从近处看工人们徒手搬运很长的钢筋从一楼到四楼,非常壮观。临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普通工人每一天劳作的汗水,人的力量真的很大。所以Jeremy用镜头去记录这种力量。

     

    田富钛会长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对今天的艺术展感到欣喜。他印象最深的一个作品是由Annie同学创作的套着盒子玩手机的一组摄影作品,因为很贴近生活又具有幽默感,他希望这种自发创作给孩子们带来多姿多彩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高子涵女士回应说,她非常关注先进教育理念,这不仅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地性关注。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自我身份认同上清晰,有两个问题很重要,就是“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周围的人他们是谁,他跟我有什么关系”。第二的问题是“我们身处的社会,我们身处在临港的意义,我们能够为这个地方做出什么”。有时候思考可以是由小到大,也可以是由大到小。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内核建构好之后,其实力量是很大的,就像今天听徐巍老师的分享,确实在为临港社区做一些非常有意义的事。

     

    临港耀华的升学指导老师Ms Jennifer认为同学的创作性和兴趣爱好非常重要。当代社会中我们的传统的东西在慢慢的丢失,就有同学在作品集中再次找到对传统的关注,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我们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国外大学非常希望同学能够给西方文化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元素,包括国外友人来在中国最想去参观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一些老街或有传统独特性的地方。Jennifer老师希望同学们为我们的文化骄傲,从我们身边来汲取一些灵感,然后把它融入到你们的艺术创作当中。

     

    康晓丽女士回应到,她在做人力资源工作中接触到一些艺术家具有自己的视角,能从共感的层面进行交流,而非常难做到的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把丰富的观点传达出来,这也是我们在创造性运用传统资源的一种维度。

     

    最后,在共续蓝图的环节,在场的每一位嘉宾、学者、同学与家长,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轮流表达了对这次艺术展览以及开幕式和论坛的感悟,大家认为耀华以开放自由的风气为同学们搭建专业的艺术与学术交流平台,并有机会亲自参与工作与创作的具体实践环节,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内在学习动力,更在知识与应用之间打通了边界,为临港的美育发展带来丰富的面貌。

     

    召集人Agnes Zhang老师做了论坛的总结:这次艺术展开幕式与论坛让我们“彼此遇见、敞开自我、发现潜力”——“彼此遇见”是指艺术一种交流,今天我们因为艺术而遇见、而相聚,并用艺术彼此交流;“敞开自我”是指在发现自我的旅途中,不断纳入新的认知,让自我向环境与世界打开,成为真正的源头活水;“发现潜力”是指我们今天齐聚一堂,发现临港人才济济、思维活跃、文化多元,所谓的“年轻人之城”即是以年轻的心态发现生命的无限潜力,从而敢于梦想与努力追梦的状态。我们祝福学子们学业有成,临港的美育事业蒸蒸日上。